甜菜褐斑病是甜菜最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危害最重。感染此病的甜菜,一般情况下,块根产量减少l5%~20%,严重时块根产量减少30%~40%。今天小编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甜菜褐斑病的危害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褐斑病的性质及危害症状 1.病原菌 甜菜褐斑病病原菌是一种真菌,为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尾孢科,属不完全菌纲,甜菜尾孢菌属。病原菌附在种子外表的分生孢子可存活l~2个月;在土中甜菜残余组织上的菌丝块能存活5~1O个月;种子内部的菌丝体可以存活7~8个月;干燥叶片中的菌丝块可存活24个月之久。在黑龙江省冬季气温零下30℃严寒下.病菌的菌丝团可以存活一年以上。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7℃,在5℃ 以下或36℃ 以上,分生孢子不能萌发。必须具有98% 以上的相对湿度和较高的温度,分生孢子才能萌发,在气候干燥时可以保持8个月以上。 2.侵染环境 褐斑病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的形式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余物上及被病菌侵染的种球上越冬,其次窖藏感病母根和未经发酵腐熟而带菌的牲畜粪肥及野生寄主如蒲公英、车前草、龙葵等。病原菌基数越多,初次侵染的病菌越多,病害也越重。在甜菜老区,田间大量的病株残体是下一年的主要初次侵染源,在甜菜新区,种子和母根携带的菌丝体是导致发病的主要来源。 3.危害症状 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甜菜植株的叶片及叶柄上,在甜菜采种株的茎杆、根头、花枝、种球上也可产生病斑。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甜菜褐斑病主要侵染老龄叶片,新叶很少发病。叶片感病最初呈现圆形或不规则的斑点,病斑小且数量多,直径3~5mm;病斑红色、褐色至紫色,病斑边缘为红褐色或深紫色,中央为黑褐色或灰白色,病斑组织中央变薄、变脆,容易破裂或脱落穿孔。气候潮湿时,病斑上可见大量灰白色霉状物。 二、发病条件 甜菜褐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受气象因子、病原菌菌量及寄主抗病性三者制约。其中气象因子中的温度和湿度尤为重要。 1.气象条件 决定孢子形成量的重要因素是降水量,在连续降雨时,田间相对温度达95% 以上时,病斑就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传播扩散。当东北地区6月份平均气温达l9~23℃ 时,有两次以上的降雨,每次降雨不少于20mm,7~8月份平均气温22~24℃,月降水量达到l30mm,且比较集中、均匀,则病害将大流行。 2.病原菌菌量 病原菌基数直接影响发病的严重程度,甜菜种植老区,邻近去年甜菜茬的地块发病则较重。 3.品种抗病性 甜菜不同品种也存在着抗病性差异,甜菜的抗病性主要决定于遗传基因。甜菜不同生育时期抗病性强弱也不相同,幼苗、幼叶抗病性强。 4.栽培条件 在土质粘重、排水、通风不良、氮肥施用量过多、重茬、迎茬地块等,发病较重。 三、防治方法 甜菜褐斑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有些褐斑病病菌,能对某些杀菌剂产生抗性菌株.曾经有效的杀菌剂(如苯来特、多菌灵)不再起作用,同时由于化学防治费用较高,环境污染。所以,新抗性菌株的出现,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病新品种,成为最佳首选,结合栽培技术,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防治甜菜褐斑病。 1.农业措施 (1)轮作和选茬。甜菜忌重茬、迎茬和轮作年限较短的地块。最好选禾本科作物为前茬,轮作年限新区实行4年以上,老区在7~8年或更长。一般要求当年甜菜地与上年甜菜地保持500~1000m间距,否则易发病。 (2)耕作制度。甜菜忌在低洼易涝、透水性差的地块种植,选地势高、砂质土、排水良好、土质肥沃、透水性强、离老病田远的地块种植。秋季在甜菜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灭茬,耕翻,以消灭病源。 (3)消灭杂草。杂草是多种病原菌越冬的场所,有效地防治各种杂草,可以大大减少病菌的扩散。收获后,褐斑病分生孢子残留在地表面,造成病残茎叶在土壤中越冬,为翌年初次侵染传播的主要来源。应抓住翻地的有利时机,集中销毁病残茎叶,以减少翌年初次侵染传播的机会。 2.选用抗(耐)病品种 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甜菜褐斑病的根本措施,可以大幅度降低褐斑病的发生和危害。我国通过常规抗病育种培育出的双丰8号、双丰309、甜研301、甜研302等及通过生理选种选出的协作2号都较一般品种抗褐斑病性高。 3.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甜菜褐斑病是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可选用的有效药剂有以下几种: ①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②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③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④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⑤40%灭病威(即20%多菌灵+20%硫磺)胶悬剂,每亩50~65mL,配成600~800倍液;⑥20%禾本卡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以上药剂在甜菜褐斑病病菌无抗药性条件下,一般可保产10%~20%,含糖率提高1度左右。通常苯丙咪唑类药剂如托布津、多菌灵及其复配药剂等连续使用3年以上。甜菜褐斑病病原菌便产生抗药性,甚至无防效,可用禾本卡克或百菌清代替。 |